首页

>

人物列表

>

现代人物

王森

摘要:王森,他先后荣获“甘肃省劳动模范”、“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、“武威市绿化奖章”等荣誉,现任甘肃西部绿洲林场场长。

   

 

 

    王森,他先后荣获“甘肃省劳动模范”、“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、“武威市绿化奖章”等荣誉,现任甘肃西部绿洲林场场长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   

    在腾格里沙漠腹地,甘肃西部绿洲林场场长王森16年默默守护在这里,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,与风斗、与沙斗,用辛勤的汗水阻挡风沙肆虐的脚步,实现着自己治沙造林的梦想。从风沙漫天到“树的世界、花的海洋”,西部绿洲林场不仅为凉州区筑起了防沙治沙的“绿色长城”,而且成为凉州区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  

 

    

    像往常一样,60多岁的王森又在沙漠里巡查,一趟下来,2000多亩的林子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,而他每天至少要在林子里巡看4遍。16年来,从“种”到“防”,王森对治沙从未放松过。“抓生态文明建设,既要靠物质,也要靠精神。”正是王森的默默坚守,才让这片林子越来越绿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

    王森说:“当时,我们这个地方是一个风沙口,这里2000多亩地全是沙漠,后来我把这个地方承包下,一干就是16年,把这个治沙林场做了起来,树现在也长大了。”王森所说的风沙口,位于凉州区下双镇涨泗村。现在,这里变成了充满生机的治沙林场。王森的先进事迹,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。

    如今,西部绿洲林场马路宽阔,绿树成行,再也不见风沙漫天,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让人心旷神怡。2000多亩的绿洲上,近五十种林木构成一片绿色海洋:深绿、浅绿、墨绿、嫩绿、油绿……松树、柏树、杨树傲然挺拔,杏树、果树、山楂树点缀其间,樱花、碧桃、梧桐、银杏、木槿、五角枫、菩提树、金丝吊蝴蝶、金叶复叶槭……这些少见的南方树种,也早已在这里落户安家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   这里更是一片花的世界:红的、黄的、粉的、绿的、紫的……迎春、月季、牡丹、芍药、荷花、海棠、菊花、榆叶梅等超百个花卉品种,一朵朵争奇斗艳,一丛丛尽情绽放。

   绿树成荫,鲜花怒放,鸟儿欢唱,野鸡、野兔呼啦啦穿梭林间,就连候鸟白天鹅也定时光顾这里……

   然而,16年前,家乡时常被狂风黄沙侵蚀,乡邻们种的庄稼被一场场风沙所吞没。           

    

 

    在王森的记忆中,小时候的家乡沙河村是个好地方,四面临湖、水草丰美、鸟语花香,整个村庄被包裹在一大片森林中。但在王森成年后,“风起满天沙,睁眼不见家;春苗刚见绿,大风连根拔;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却成了家乡的写照。村民王积林说,沙漠原来大得看不到头,庄稼长上一尺高,就被沙子全埋了,只有刨开了沙子,麦苗才会发芽。在沙河村里长大的王森,不止一次见过风沙笼罩村庄、吞噬庄稼的情景。憨厚朴实的王森笑着说:“我的名字原来叫王生,爷爷说三个木字代表绿色,就把我的名字改成王森了。现在看来,通过这些年的治沙造林,我完成了爷爷的愿望,我也名副其实了。”

    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,也鼓起王森走出去闯市场的勇气。经过对市场的调研,独具慧眼的王森,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木材生意上。一年四季往返于陇南、陕西、四川、湖南等地,徜徉在山青水绿的林区,处处是木茂花美鸟鸣的美景,可家乡却是一番风沙肆虐、庄稼被毁的惨状。不知有多少次,他反复问自己——难道眼睁睁看着让风沙逼迫乡亲们抛家离土远走他乡?

    通过几年的打拼,头脑活络的王森,开始涉足建筑等行业,成了人们眼里的老板。

    王森不止一次对亲朋好友说:“武威太需要绿色了!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治沙造林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!做木材生意承包工程赚了钱,到了还回一片绿色的时候了。”

    看着黄沙一点点吞噬着农田,看着整天愁眉苦脸的乡亲们,王森心里暗暗下定决心,  一定要把风沙“摁”在下双镇。

    沙丘纵横,寸草不生;风沙肆虐,无法睁眼。亲朋好友疑惑地问他:“在这样一片连路都没有的沙窝窝里,你怎么运送梭梭、花棒,怎么栽活那些弱不禁风的树苗?”在乡邻们和亲朋好友看来,把大把的钞票扔进沙漠里造林,到头来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!不如把钱投到房地产市场,趁着行情好赚个盆满钵满。

    而在王森看来,钱永远也赚不够,房地产上固然要投资,但也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。沙漠是未被利用的风水宝地,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,一片林就是一个蓄水池。沙漠里有沙生动植物,沙层下面储有水分,只要能把流沙治住,沙漠不但可以植树造林,还可以变成绿水青山,更能成为千金不换的美丽田园。

    2005年国庆节刚过,王森带着妻子张红梅、大儿子王煜峰和几十名工人,从武威城来到腾格里沙漠,拉着架子车,搭起帐篷,支起炉灶,踏上自己认定的治沙造林之路。

    他们刚进沙漠的那一天,运送树苗和水的卡车陷进了沙窝里,只能靠人力一棵棵、一桶桶抬到沙漠里。秋天的沙漠,白天晚上温差特别大,王森想出了一个办法:晚上大家伙背着水,均匀地洒在车辙上,冻硬后形成一条冰路,然后用车拉来石子铺上,修成一条简易的治沙路。

    路通了,原先光秃秃的沙漠,种上了杨树、梭梭、花棒等树木。谁料沙漠风沙大,杨树吸水速度快,没过三年死了不少,只剩少量梭梭、花棒和几棵樟子松。

   一连几天,王森绕着沙丘转了一圈又一圈,这儿瞧瞧,那儿看看,反正就是不死心。甘肃西部绿洲林场场长魏长青说:“说实话,看着辛辛苦苦栽下的杨树一棵棵死了,我对沙漠里栽树是彻底失去了信心。但王总死活不认输,说总会找到办法的。那时候一年四季,从春天到冬天,王总吃住在沙窝里,迎着呼啸的风沙,仔细观察、悉心揣摩,摸清了风沙流动的规律,哪里该种草、哪里该植树,在脑海里绘就了一幅治沙造林图。他和工人们一起,一个窝一个窝地检查深度、一个窝一个窝地栽植填土,一棵一棵地浇、一窝一窝地埋,减缓了水分的蒸发,保证了苗木的成活。”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  “饿了啃一口馍馍,渴了喝一碗茶水,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,臂酸腿疼浑身无力,大半天直不起腰来。手掌粗糙得像根干柴棒,磨出的老茧一层盖着一层,手指上满是密密麻麻的裂口,肉刺一根连着一根。风沙吹得脸颊、嘴唇都烂掉了,晚上都不敢洗脸,皮肤一遇水,火辣辣地疼。手心磨出了多少血泡、脚底穿烂了多少鞋子,早已记不清了。”张红梅说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

   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面对风沙、高温、缺水等困难,王森并没有退缩止步,而是拿出全部积蓄,投入到治沙造林上。一年下来,共投入资金170多万元,出动劳动力3万多人次,在沙荒地上栽植杨树近10万株,梭梭、花棒40多万株,铺埋低压输水管道近4公里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   

    几年下来,一条延伸到沙漠腹地的路,慢慢变成了十多公里长的石子路,输水管道也延长到四五十公里。王森治沙造林取得了初步成功,但更严峻的考验又摆在他面前。

    2007年春天,风沙格外地大,加之降水偏少,没有种植经验,辛辛苦苦种下的400多亩梭梭、花棒等树木,被狂风刮出树坑,成活率不到两成,400多万元打了水漂。难道正如乡亲和亲朋好友说的,沙漠里植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?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治住沙漠?

    生性不服输的王森并没有退缩。他找到一位书法家朋友,给他书写了一幅毛主席的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,挂在林场办公室的正墙上,用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的豪迈,提醒自己不达目的决不收兵。他整天趴在沙丘上,一个窝一个窝地检查树窝深度、一株苗一株苗地细心栽植、一片叶一片叶地对比观察。慢慢地,虽然沙丘上的绿色越来越多,但远远没有达到他心中的目标。

    就在王森感到苦闷无助时,退休的林业专家吕道章为他的精神所感动,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治沙造林队伍中。经过实地观察和研究实验,他建议王森要找到适宜的耐寒、耐旱、耐风沙植物,并积极为林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。吕道章提出,樟子松适宜在武威的沙荒地栽植,鼓励王森到东北林区进一步考察了解。

    2007年9月,王森前往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,号称“八百里瀚海”的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,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就坐落在那里。该所总结的流沙固定和沙地樟子松造林等科技研究成果,已在我国“三北”12省区推广应用。当了解到固沙所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先河,不但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,还发展育苗产业富了当地百姓,王森不由得在心里为自己的选择暗喜。听研究所梁所长说,樟子松适宜在沙漠里种植,他二话不说开上车去了沙漠,拿铁锨挖开后,下面全是白沙。这可把他乐坏了:樟子松在贫瘠的白沙里能成活,哪有在有黄土的黄沙里不活的道理!如果能够把这项成果搬到武威,在沙漠里栽植大片大片的樟子松,挡住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,自己的绿色生态梦还会远吗?于是,他一口气进了40万株樟子松苗木,研究所派技术员来武威指导了半年,当年的苗木成活率将近九成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   为了找到适宜的树种,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,王森边试种本地适生的杨树、槐树、榆树,边到内蒙古、辽宁、北京、陕西、四川、安徽、湖南、青海等地考察,哪里有林场、林博会、园艺博览会,他就赶去参观学习,足迹几乎跑遍全国各地。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仔细观察,细心研究,认真谋划,哪个地方应该种什么树、树与树之间怎样搭配,在脑海里勾画造林绿化蓝图。

    一次次出外考察,一次次交流探讨,让王森获得了更多治沙造林专业知识,逐渐从门外汉成为土专家。王森说:“在沙漠里防风固沙造林,要依靠科学讲究方法。樟子松每年有两个发芽期,一个在春三月,一个在秋九月。实践证明,樟子松适宜在武威种植,在沙漠里治沙造林效果很好。”通过反复试种,他发现樟子松耐寒、耐旱、抗风沙,而且根系非常发达,容易汲取沙里的水分,秋天栽植成活率超过九成。同时,通过实验,云杉、油松、华山松等都可以在沙漠里成活,这让王森喜不自禁。

    多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,王森摸索出一套冷凉、干旱风沙地区松树种植方法,并且成功育出几百亩樟子松苗木。在王森看来,治理沙漠首先要建立一个适宜植物生存的生态系统,让沙漠中的各种植物相互依存,不过度追求树木产量,尽量让它们自然成长,以维持生态的协调平衡。樟子松育苗的成功,足以说明樟子松在沙漠里不但可以成活,还可以成材成林。“过去栽上10棵樟子松,能活1棵就算好的,现在栽10棵就能活10棵。目前林场里的生态已经形成,冬天看起来树都是绿绿的。”王森说,“在沙漠种树不是有水就行,还要考虑树木的生长习性。樟子松适宜密植,依据不同生长阶段,按照不同株距种植,树坑要1米见方,扎根深容易成活,成活率超过90%。”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   渐渐地,海棠、桃树、山楂、樱花、木槿等其他树种也种植成功。树木的成活率提高了,林场逐渐形成了一个循环生态圈。“这样不管春夏秋冬,树木之间有了竞争力,抗病虫害能力也提高了,一年一年沙漠里渐渐成林了。”指着远处的林海,王森欣慰地说道。治沙造林初见成效,王森心里并不轻松。“在沙漠里种树,如果三年之后还活着,才算成功。”王森说,“以我多年的治沙造林经验,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,必须要耐得住寂寞,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用心对待呵护每一棵树。”

    王森还花钱为沙河村一组购置了1台变压器,捐砖20多万块修缮了村小学,购置了100多套桌凳和电视机,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络。如今,村里的男女老幼,见了王森都肃然起敬,感谢他为大家做的好事。他还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,长年资助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红疙瘩村小学。

    2005年到2022年,王森把一生挣的几千万元也花光了,仅机械设备就不下100万元,这几年,他还在林场修了十几公里的柏油路,治沙林场的范围不断扩大,林场里植树60多万株,树种有樟子松、云杉、法桐、山楂、红叶李、龙爪桑、金叶榆等近五十种。在林场四周沙丘上,栽植梭梭、花棒等90多万株,并在沙岭沙丘上引进滴灌技术,保证了四周沙生植物的成活率。

    如今的甘肃西部绿洲林场,樟子松与落叶松组成了防风林带,梭梭、花棒、沙拐枣、芨芨草等植物稳住了移动沙丘,葡萄长廊绿意盎然,林场风生水起……

 

 

 

 

电话:18392682771

QQ:1481885173

邮箱:lnr029@126.com

咨询热线

咨询电话
029-843864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