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
人物列表
>
现代人物
王黎君,1954年出生,共产党员,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、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,被授予自治区“五一劳动奖章”,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,累计资助20余所学校、5000多名学生,为2000余户贫困家庭慷慨解囊。
初见王黎君,即被他的慈眉善目,朴实语言,干练作风所吸引;随着深入了解,便被他致富不忘乡亲,济困心系学子的企业家风范所折服。
王黎君是个苦孩子,出生在宁夏固原。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公益事业上,他宁愿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、有困难的群众、失去劳动力的老人,也舍不得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自己身上。
王黎君过着成功人士少有的简朴生活,但他却在很多人心中是个精神富裕的“好人”,5000多个被他资助过的孩子把他当作亲人,写给他的信里除了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,更是流露出无尽的感激……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,所获得的荣誉,摆满了300多平方米的展厅。
上小学时,一星期的口粮就是5斤黄米。因为吃不饱饭,是他的老师把他带到了家里补充一些营养,他的父母为了他读书更是节衣缩食供他上学。
“如果不是国家每个月给我提供5元钱助学金,我不可能读完高中,当我有了经济能力,回报社会也是我的责任”,王黎君说。
曾经是穷苦出身的王黎君无论在什么时候,都在感念共产党的恩情。从那时起,他少年的心灵激荡起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报恩情怀。
1972年,刚满18岁的他到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,他穿上军装走入军营,耳濡目染,开始了他的做人铸魂之旅。在部队,除了积极完成任务外,他还主动帮助战友解决生活困难。回顾部队生活,他感到很充实且受益匪浅,正是这个时期,奠定了“以老班长雷锋为榜样,做一辈子好人好事”的坚定信念。
1975年,河南许昌发生了水灾,他把平时积攒下来的几十斤粮票和衣物悄悄寄给了灾区,有时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送给比他更困难的战友。
退伍之后,王黎君被安排到自治区一个事业单位工作,本可以端着“铁饭碗”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但一次偶然的相遇,使他受到强烈震撼,从而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,也扩宽了他的济困之路。
1982年的一天,王黎君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女儿,在门口看到一个青年人怀抱自己的幼儿撕心裂肺地大哭不止,原来是女儿急需手术又没有钱住院,王黎君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给了这位农民兄弟,望着这对父女,王黎君暗下决心,靠自己的工资我只能养家糊口,只有挣更多的钱,才能帮更多的人!
1990年,王黎君不顾家人的劝阻和反对,下海在固原市办起了自己的企业,立誓把企业三分之一的利润用于慈善事业。从办企业那天起,他每年的“六一”都是带着学费和慰问品和学生一起过;2013年,他专程从固原去宁夏育才中学,为该校200名贫困生每人发放了300元生活费;他先后到彭阳县、原州区,他为82名环卫工人家庭考入大学的孩子每人资助1500元。
面对挂满了3间屋子的锦旗和堆积如山的感谢信,王黎君感受到的不仅是欣慰,而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。
1998年的一天,王黎君在彭堡乡遇见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农村老战士,得知他无钱看病时,不仅给老人一笔看病钱,还选择二十余户生活困难的老战士,给予他们每年每户500元的慰问金。2007年底,已定居北京的王黎君被他故乡的村民请回来当村主任。为了改变家乡“无水之苦”他自掏腰包10万余元,给村里打了一眼机井,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,王黎君40多年来,他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帮助老党员、老军人、贫困百姓、莘莘学子,到目前从未间断。他还说,他要坚持到离开这个世界。
这就是王黎君,一个“老牛亦解韶光贵,不用扬鞭自奋蹄”的实在人;这就是王黎君,一个“中国好人榜”上的谦谦君子;这就是王黎君,不忘初心担道义,勇于担当美名扬。